肖薇
摘 要:财经类院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往往偏重商务性、有用性,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中文学的教育含义与效果。经过比照剖析人文本质通识课在国内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现状,对广东财经大学英美文学通识课教育进行了详细的事例剖析,从教育意图、教育内容、教育办法、查核办法等方面论述了英美文学通识课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重要效果与活跃含义,讨论了财经类院校英美文学通识课程开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文通识教育;英美文学课程;教育事例剖析;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39-03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培育学生全面本质为意图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位置日益显现。我国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大纲(2010—2020年)》中清晰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本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开展的战略主题,中心是处理好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的重大问题。而人文本质是指由常识、才能、观念、情感、毅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涵质量,它包含文明常识本质、品德情味本质、审美本质和人生境地寻求以及心思本质、思想办法、人生观、价值观等特性品质[1]。要以人为本、全面进步学生的人文本质就不能忽视文学的教育含义与效果,因为文学反映人类的生计状况与情感,阅览文学著作能促进学生对社会、前史、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化考虑与了解。一同,文学课程不只应包含我国文学名著,还应包含西方英美文学名家名作。美国学者指出,具有文明兼容才能的人能够看到异质文明之间的联络,并能够为自己也为别人从其他文明的视角来了解本乡文明,谐和其差异[2]。能兼具中西文明的人才方能自若应对当下杂乱多变的全球化社会,而开设英美文学通识课,经过引导学生阅览英语文学经典文本能给学生供给极好的了解、感触西方社会与文明的时机,然后进步他们的文明兼容才能。因此,给财经类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通识课是十分必要且不容推迟的。本文经过剖析比照人文本质通识课在国内财经院校开设的现状,对广东财经大学英美文学通识课教育进行了详细的事例剖析,从教育意图、教育办法、教育手法、查核试等方面论述了英美文学通识课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重要效果与活跃含义,讨论了财经类院校英美文学通识课程开设的新思路。
一、人文本质通识课在财经院校开设现状及剖析
长期以来,财经院校在人才培育上往往以商场为导向,商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课
程。早有学者指出这种人才培育方法的坏处:“过弱的文明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名利导向,过强的共性限制。”[3]财经院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往往偏重商务性与有用性,学生在挑选通识课程时也往往优先考虑经济类、办理类等有用性较高的课程,而人文本质教育中文学、文明的教育含义与效果一向没有得到满足的重视,英语国家文学、文明类的通识课程更是少而又少。而比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归纳性大学对人文本质培育的重视能够从其人文本质通识课程设置中窥得一斑。下表是国内四所财经大学和两所归纳性大学在2012-2015年间所开设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学、文明类通识课程。
经过下表能够发现,在英语文学、文明通识课程的设置上,财经院校与归纳性大学不只在肯定数量上存在距离,在详细课程的细化分类上也相差较远。北京大学对英语文学类课程细化到将诗篇、戏曲、列传独自列为一门课程;中山大学不只介绍美国的前史与文明、澳洲社会与文明,还将中国文明典籍英文译著选读列入通识课程,不只有英美文学选读,还细化到今世英文勉励经典小说选读。而表内四所财经大学却抽象地将课程设置为外国文学名著、英美文学赏析,这不只反映了校方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并且也无法招引学生的重视与爱好。
二、英美文学通识课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重要效果与活跃含义
现代常识经济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出色的财经人才不只应有丰厚的专业财经常识与办理调和才能,还应具有杰出的人际交往才能和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情味,即人文本质已成为衡量优秀人才的规范之一。有查询标明,财经类大学生的常识结构不平衡,其自然科学、人文社會科学常识基础薄弱,价值取向呈现违背,过火重视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社会价值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4]。构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校园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育方法过于着重专业性与有用性。财经院校的学科品种不像归纳性大学那样齐备与丰厚,专业单一而附近,难以构成有用互补,不免在学生的培育方法上呈现单向度歪斜。而人文本质通识课,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学、文明类通识课,无疑能够为财经类大学生供给极好的时机以完成学科的平衡,进步其归纳人文本质。
事实上,英语文学通识课程的效果不只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言语和人文本质的进步。早在1938年美国学者就开端敦促文学教师应在更宽广的视界下来研讨文学,重视文学与社会学、法令、心思学、哲学及前史之间的相关。之后更有学者清晰敌对严厉的学科区分,建议加强文学与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络。这些学者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范畴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尽力寻求理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符合。
关于公共办理、法令、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能够为他们供给调查和办理人力资源的新思路,并协助他们了解不同前史文明中人们的消费心思。文学研讨的办法能够使他们在办理和商业实践中更倾向于运用定性剖析,而不是定量剖析的办法。将文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打破了诗意和有用的二元敌对,扩展了各自的视界,丰厚了互相的含义[5]。爱因斯坦对此也指出:“用专业常识育人是不行的。经过专业教育,他能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调和开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发作激烈的爱情,那是最基本的。他有必要对美和品德上的善有明显的辨别力。”[6]假如财经院校仅片面寻求学科的有用性、专业性,疏忽对学生高尚情味与审美情味的培育,那么其所培育出来的人才必然精于产品而荒于人品,对物质国际过火寻求,心里精力国际却是一片荒漠。
在进步大学生英言语语运用才能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不一同期英美社会的前史、习俗、文明等人文现象,培育其对美和品德的辨别力,进步其抱负寻求和品格精力,英美文学通识课具有共同的优势。英美文学首要作家大多极具人文主义情怀,笔下的著作大多是对英美社会具象的生动描绘。因此,阅览、剖析英美文学经典文本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人文本质的培育进程。如在解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得的盖茨比》时,能够给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爵士年代(Jazz Age),剖析其时美国人在醉生梦死、莺歌燕舞的富贵背面心里的空无与怅惘,引导学生评论、剖析美国梦的幻灭与当下中国社会的某些拜金炫富现象。一同,英美文学通识课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批评性思想和立异认识。英语文学著作中所包含的对社会的批评以及对人道的反思与拷问无疑能够协助大学生正确面对与考虑实践社会中的种种杂乱现象与问题。
三、英美文学通识课的详细教育事例剖析
现在英美文学通识课教育状况并不达观:教育意图重常识教授而轻本质培育,没有合适的教材,教育方法单一,解说偏重在常识点和言语点上,著作剖析不能联络学生实践,文学的人文本质进步功用没有得到充沛的发挥,查核办法简略等等。这种种缺少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没有学习热心与爱好。为免落入窠臼,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通识课的教育团队首要清晰了教育意图:以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学著作的感悟及酷爱,全面进步本身的人文本质为底子方针,让学生在阅览中进步言语使用及鉴赏才能,体会到中西文明的磕碰与沟通。在教育办法与教育内容上,团队决议选用多元、复合的体会式教育法,以学生为讲堂主体,教师从旁引导学生阅览、品鉴英美文学经典著作,选用讲堂评论、扮演、配音等多种教育办法,将英美文学自莎士比亚以来的经典著作分为戏曲、小说、诗篇、散文等四大板块进行教育,以著作赏析为主,一同统筹英美两国社会开展史与文学演化史。
体会式教育法着重让学生走进作家著作,亲自感触作家在著作中所描绘的社会与文明,并将文学的国际与实践中的国际结合起来。因此,咱们有必要选用全部有用手法,充沛调动讲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英语文学著作的距离感与生疏感。观看同名小说或戏曲的电影片段和电影片段扮演、配音是最直接有用的办法。如在解说《哈姆雷特》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三个不同版别的电影片段(1948年是非电影版、1990年梅尔·吉布森版和2000年伊桑·霍克版),三位主演在相同的独白中演绎了三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带给学生三种不同风格的To Be or Not To Be。然后再请学生来朗读、扮演这段独白,从多个视点评论哈姆雷特是否害怕逝世、他为什么迟迟不采纳举动复仇等问题。有的学生乃至联络自己所学使用心思学的相关常识剖析哈姆雷特的推迟复仇首要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争斗。在教育《了不得的盖茨比》时,学生先观看了主人公盖茨比举办盛大宴会的电影场景,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阅览盖茨比身后无人送葬、苍凉无比的选段,两者的明显反差让学生对盖茨比的悲惨剧有了殷切的感悟。除电影扮演、配音之外,讲堂评论也是极为有用的教育办法之一,但条件是教师有必要依据学生的爱好去规划评论的论题,不然无法招引学生的参加。如在赏析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时,学生活跃热烈地评论了夜莺的献身是否值得、爱情的含义与价值终究安在;在教育哈代的《苔丝》时,学生环绕苔丝是否应该向老公坦白自己婚前失贞、重回克莱尔身边后苔丝是否应该遵守命运的组织不做他想等问题,讨论了苔丝的悲惨剧到底是社会构成的仍是她个人道格构成的;在教育托尼·莫里森的《宣叙》时,学生讨论了两个主人公长大后天壤之别的人生及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这些论题切合了当下大学生的重视点,对此的评论不只进步了学生的英语表达才能,更有益于其思辨才能的进步与思想空间的拓宽,然后培育了其人文归纳本质。在随机抽取的120位学生的反应定见中,在“你最喜欢的讲堂环节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高达50.79%的学生挑选了讲堂评论,26.98%的学生挑选了片段扮演与配音。由此可见,学生并不缺少学习英美文学的热心与爱好,关键是教师能否找到让学生发作共鸣的论题与合理的教育办法。
体会式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扮演、评论文学著作,还能够让学生进行构思写作。在给学生解说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中的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后,笔者让学生尝试用五步抑扬格写一句关于心中恋人的英语语句。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写出“I lost in love and fell in love with you”、“My heart is beating fast for things you do”、“Your eyes are warm and charming like the star”等许多不输给英语专业学生的美丽语句。期末写作查核,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安置了对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进行英文续写的使命。从收上来的作业状况看,学生对此项作业兴致颇高。有的组将故事续写成了短篇侦探小说,有的组写了皮普和爱丝黛拉之间爱情故事的连续,还有小组运用讲堂上解说的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社会对外经济扩张、殖民活动等布景常识,将续写的故事布景设置在苏伊士运河上,把主人公皮普组织去了海外做殖民生意。这项构思写作活动不只能让学生进步英文写作水平,并且让学生充沛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親身体会了作家的创造进程。
在课程查核上,为防止学生“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掉”现象发作,教育团队抛弃了单纯书面考试的办法,从白话、写作、文学常识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归纳查核:书面考试(50%)+扮演、配音(20%)+讲堂评论(10%)+小说续写(20%)。查核成果显现,学生不只掌握了一学期教育的大部分文学常识点,在白话表达与写作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经过一个学期的体会式教育,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通识课教育团队探究出了一个让学生走进英美文学著作的多元化、多向度的新教育方法,推翻了传统文学课上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成为教育的主体,使绝大多数学生真实感触到了英语文学的魅力并对此发作了稠密的爱好。但是,在详细教育实践中,咱们还面对以下问题:因为通识课遍及课时偏少,因此教育内容无法八面玲珑;关于中西方文学的比较、著作选段的中英译文对照、文学理论与著作阐释等方面教师无法做到全面拓宽,只能点到即止;关于多媒体的运用怎么掌握一个度、防止文学欣赏课变成电影课等。上述种种问题还须在往后的教育实践中与学界同人进一步讨论怎么处理。
参考文献:
[1]黄玉军.传统文明与人文本质教育研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Michael Byram.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Language Teaching[J].Sprogforum,2000,(18).
[3]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方针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培育方针体系和标准的研讨”课题研讨报告摘要[J].高等教育研讨,1996,(6).
[4]孙丰云,金志云.驱动财经类高校建立科学本质教育社会价值观的要素剖析及其途径探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6).
[5]De Mott Benjamin.Reading Fiction to the Bottom Lin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67).
[6][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莫,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0.